
总有那么几条河,因其“水脉合着史脉”,观尽沿河的沧桑变迁,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,遂而成为一个地域的标志。蒲汇塘就是这么一条河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四季,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蒲汇塘》。今天,你将听到的是《小闸南瓜和小闸河》之《又甜又粉的小闸南瓜,哪儿去了》。看看遥远记忆里,叫“小闸南瓜”的南瓜……
又甜又粉的小闸南瓜,哪儿去了
回忆先有个聚焦点:小闸镇南瓜。
有位叫“小新”的女士回忆:“应是假日在家之时,姆妈在叫,啥人去乡下头,买个小闸南瓜回来?十岁出头的我,心里一阵高兴,买南瓜,看野景,去河浜里撩几株绿色水草,一举多得。”
那个乡下头,就是半小时能走到的小闸镇。家在漕溪北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隔壁,出来穿过对面马路,就到了蒲汇塘路,右手旁边叫土山湾。朝东一直走,走到现在的万体馆,便看到农田了。田里种的蔬菜瓜果,也可以挑到荠菜,采到枸杞藤。一路穿过中山西路,还要跨过一个铁路闸道口。越道口,走到对面有条小路,就通往小闸镇。
小闸镇,源自蒲汇塘的一项水利工程。据徐汇区志记载,清咸丰九年(1859)筑堰堵港,以阻浑潮,久之俗称小闸,以区别于龙华口所筑坝堰,过往船只在此装卸货物,渐成集镇,并自然成为上海南区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。
而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的眼光看出去,小闸镇是个和城市有点距离却趣味盎然的地方。那里有河浜,河浜的水虽有异味,却还见许多蝌蚪、鱼虫,手拿玻璃瓶子或长布袋去捞,愿者上钩不少。愉快的劳作后,将这些野生植物生物带回家中饲养,便有自然美的意味。至于姆妈交代的重要任务—买小闸南瓜,是一种顺带工作:镇上的地摊边,总有农民兜售小闸南瓜。出名的小闸南瓜,瓜形为长棒槌形,顶端膨大,果面平滑,瓜皮橙红色。当年一般圆圆的南瓜3分钱一斤,小闸南瓜却要9分钱一斤。为什么?好吃啊,又甜又粉。关于小闸南瓜的吃法,微信群交流七嘴八舌:南瓜可以烧饭,先把米淘好,再把南瓜切成小块,然后油放入锅内烧热,把南瓜放到油里炒软至出水,接着将米倒下去拌匀,放水和调料,烧好香喷喷;清蒸煮南瓜,把南瓜一剖二,然后切成方块,将其放在铁锅子蒸格上隔水蒸,蒸到将熟,满屋子飘着鲜香浓香;除了葱油炒南瓜,南瓜熬粥,南瓜饼,还有隔壁姆妈做的南瓜面疙瘩,送四邻,都叫绝。至于配方,独门,秘诀,不公布。
有人说:小闸南瓜,早绝种了。也有人反驳:小闸南瓜,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的栽培,移植,许多年前已遍植于我国大江南北。
无法考证,但叫“小闸南瓜”的南瓜,只能留在远远的记忆里。
日前,闵行区政协办公室、区教育局、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,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、善读书、懂历史、爱家乡,合力推动“闵行情”读书活动落到实处。
第四季,我们邀请了文来初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蒲汇塘》。
蒲汇塘位于上海市的西南方向,跨松江、闵行、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,不算长,不到20公里,但它却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。蒲汇塘的中端在闵行区的七宝镇。在这个千年古镇上,有一座横跨两岸的三孔石拱桥——蒲汇塘桥,是明正德十三年(1518),由当地人徐寿、张勋筹资建成,距今整整500年。曾备受战火洗礼,几经重修,屹立不倒。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如今,蒲汇塘桥上每天人流攒动,摩肩接踵,桥下静静流淌着的便是千年之河蒲汇塘。站在桥上,望西,是松江的九亭镇,泗泾镇。望东,则是闵行区的虹桥镇、徐汇的田林、漕河泾街道。细细探究,这里水脉相通、文脉相连、人脉相亲,有着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,使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,同时这里也有着近现代社会发展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痕,是从闭塞乡村走向文明城市的希望之河,找到了通向光明的去路,海派文化熠熠生辉。
可以说,蒲汇塘一路上所经之处无不是人文荟萃之地。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正因为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,从而变得卓尔不凡起来,让潺潺流水声也如此清灵。
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,蒲汇塘还散发着“红色文化”的光芒。解放战争期间,国民党军队在蒲汇塘沿岸构筑了绵延数十里的碉堡阵地,在攻克过程中,许多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,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前夜。所以蒲汇塘是值得后人为她树碑立传的。
(图片由“今日闵行”授权)
标签: